【电缆网讯】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增至22台,总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在建2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062万千瓦,均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在核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乏燃料库几近饱和的现状,因此,乏燃料后处理大厂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大亚湾核电厂乏燃料水池已经饱和,田湾核电厂乏燃料水池接近饱和,已经建成的离堆乏燃料湿法储存设施也已贮存饱和。到2020年,我国如果实现规划的58GW核电装机目标,核电厂每年产生的乏燃料将超过1000吨。如果后处理技术不能快速实现产业化,中国核工业将面临着乏燃料无处存放的境地。随着乏燃料在堆贮存水池的逐渐满容,乏燃料运输能力、贮存设施、后处理能力均有短板,这成为我国核燃料循环后段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般而言,各个核电厂都建有乏燃料贮存水池,自身反应堆卸出的乏燃料会暂时储存在这一水池中。由于核电站自备的贮存水池容量有限,需要将乏燃料进行专业运输,送到后处理厂。后处理厂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技术难度很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设计、建造到调试、运行的时间跨度超过10年。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年后处理能力相对较弱。中核集团离堆乏燃料贮存水池是目前我国唯一接收商业压水堆乏燃料组件中间贮存的设施。
乏燃料处理要求很严格,一些国家虽然有钱建设核电站,但是受到技术、经济和地域条件限制没法做后处理。而乏燃料回收后,后处理上能收取到处理费用,经过处理还能提取出高价值的资源。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核电专家表示:“就目前核乏燃料处理来讲,我国在这方面的储存能力是足够的,形势并不紧张。”就目前来讲,虽然乏燃料后处理利用从经济性上说是不划算的,但从资源的稀缺性方面来讲乏燃料循环利用意义重大。乏燃料后处理可以大大提高铀资源的利用效率。